|
江阴,作为“苏南模式”的发源地之一,为什么能够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,成为一个民营经济强县?答案就在于它独特的“江阴精神”。
% d. A+ P) ]$ r; E
6 Z! v, a o, p3 M8 y! J人心齐,民性刚
8 ^; U) F( {1 O6 D4 ~* m( N) m) z- r江阴的成功不是偶然的。从历史上看,江阴人民性刚烈,重情义,办事从不轻言放弃。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,江阴的乡村企业家们不畏艰难,敢闯敢拼,创造了独特的“踏尽千山万水,吃尽千辛万苦,历尽千难万险”的精神。吴仁宝带领的华西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,村民们齐心协力,面对困难时,大家一起承担风险。这种团结的力量,也正是江阴能够突破许多困境的原因。+ y# P ~+ l* |+ k
; K+ `, B' j. l2 \1 ?; u此外,江阴各级政府的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。从1980年代开始,江阴政府与企业携手,推动企业融资、扩展市场,尤其是在“苏南模式”走向瓶颈时,江阴政府带头帮助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,为企业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持。到2024年底,江阴已有62家上市公司,成为了资本市场的一块重要“金名片”。$ ]. W7 l8 `+ c8 U7 p! ^
$ f5 ^- O/ _( A }7 L4 O
敢攀登,创一流
w/ V2 l; _6 @! z: r" Q江阴不仅仅停留在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上。进入21世纪后,随着产业结构变化,江阴没有停滞不前,而是积极创新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通过构建“345”现代产业集群,江阴在新兴产业中也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。如今,它在高端汽车用钢、风电整机、芯片封测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,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镇。* H7 y( P! U$ [7 p+ k/ _& {/ e& K# I) q
- F$ C7 `6 j, P, L4 N
而在具体企业层面,江阴涌现出许多行业领军企业,像长龄液压、塞特精工等企业,凭借技术创新和全球视野,已经成为行业标杆。9 ]9 h/ H/ o0 V/ V
. \% e* C" R+ ~. c- ~敢为天下先,坚持改革8 {: B2 J. m. J. F& i/ c: I
江阴的成功,离不开持续的改革创新。无论是80年代帮助乡镇企业跑项目,还是2003年跨江区域开发区的设立,江阴始终敢为人先,推动改革走在前列。尤其是在产业升级、金融支持等方面,江阴不断为企业创造有利环境,成为许多城市学习的榜样。; J7 O4 G$ O5 H ]4 a- S% Y: o, V
5 ^, h% Z3 l4 k. Q( b M2 h江阴政府并没有在企业的经营中插手,而是提供了充足的服务支持。从政务服务到金融环境,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。当企业遇到困难时,政府像“急郎中”一样,提供帮助和指导。通过这种方式,江阴创造了一个“政府服务型”的模式,帮助企业在困境中破局。; P9 x) ?$ W- M; A. Q# ]( [
3 M0 j$ k- a" g4 ?
崇法重契:制度和机制落实权力和义务
) M9 R4 F0 o. Z2 u江阴还在制度建设上做得非常到位。通过系统的行政清单、问责机制和在线监察,政府确保了企业能够在一个透明、公正的环境中运作。这种制度保障大大减少了腐败和人为干预,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专注于自身的创新与扩张。: S( T6 \' R8 U- w" b% ^
% a2 F& Q1 f' h8 R: |6 h
结语:下一个“江阴”会在哪里?
1 q+ \5 h s6 ]: z+ U# J2 |# W, b0 |: t- Z- c- \
江阴的成功,不仅仅是一个县级城市的成长史,也是中国改革开放、民营经济崛起的缩影。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浪潮中,江阴的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。只要各地政府能够做到服务企业、改善营商环境,相信会有更多的“江阴”崛起。1 V1 E* E6 r1 b' A
* a% v3 q7 s7 n; S* z' ^; { S1 t# u4 s! O# M$ w
|
|